百歲老人長壽的原因,不外乎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優良的遺傳基因,是長壽的內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屬于外因的范疇。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說過:“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眱纫蚝屯庖虻年P系是辨證的。內因是根據,外因也有重大作用。外因對于事物的發展,不是可有可無的。所以,雖然優良的遺傳基因是長壽的先決因素,但是僅僅有長壽基因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適合長壽的外部條件。
一、遺傳因素:
在記錄有比較詳細資料的45位百歲老人中,有34人的家族里有長壽記錄。比較典型的有:乳山市最年長的百歲老人單貞春(女,生于1899年1月26日),有兩個兄弟,分別活到94歲、92歲;有一個妹妹,現在已經99歲。城區街道某村百歲老人王欽秀(本名王錦繡,女,生于1906年2月),父親活到89歲,母親活了87歲;其姐姐即本市育黎鎮城陰村已故百歲老人王錦紋(戶籍中誤為“王綿文”,生于1903年,2004年去世)。其四妹在城區街道某村,現年已94歲。姐妹雙雙成為百歲老人,并且還有一個妹妹接近百歲,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乳山口鎮某村百歲老人姜玉英(女,生于1904年9月),母親活到90多歲,還有一個兄弟、一個姐姐、一個妹妹都活了90多歲。諸往鎮某村百歲老人岳翠玉(女,生于1905年1月),有一兄一弟一妹,兄長活了96歲,弟弟活了90歲,健在的妹妹已86歲。
在另外的11人中,有1人系幼年時被人販子從外地拐賣來乳山,其本人不記得老家的情況;有8人因年老耳聾或神志不清而無法交流,其晚輩也不清楚祖輩的壽命情況,故有無家族長壽記錄無從查考;只有2人的子女明確表示家中三代內沒有長壽記錄。
二、自然環境因素
乳山市是“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沒有嚴重的工業污染,空氣潔凈,山青水秀。乳山市涌現大量的百歲老人,與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有密切關系。
乳山市具有典型的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差較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1.8℃,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累計平均氣溫分別為10℃、23.3℃、13.7℃和-1.3℃。這樣的氣候,是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的。
乳山市不僅瀕臨浩瀚的大海,還有乳山河、黃壘河兩大河流,水網密集,水系發達。有了充足的水,就能使空氣保持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相對濕度。科學家一般認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相對濕度在30%至75%范圍內。冬春季節如果空氣相對濕度低于30%(這種現象常見于北方內陸地區),人就會有不適感,還會出現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頭燥癢等現象;在夏季,如果空氣相對濕度超過80%(這種現象常見于南方地區),由于汗液蒸發緩慢,人又會感到酷暑難耐,甚至還會中暑或引發腎病、結核病、關節炎等疾病。乳山地處沿海,不可能出現低于30%的相對濕度;而乳山處在北緯37°左右的地區,夏季平均氣溫23.3℃,這又決定了它不會出現南方那種高溫高濕天氣。據氣象史料記載,乳山市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是70%,最高年份75%(1964年和1995年),最低年份66%(1988年)。這樣的相對濕度,正在最適合人類生活的范圍之內。
我們都知道,海產品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的心腦血管系統有利。而乳山地處沿海,居民飲食結構中海產品比例相對較大,這也是地理環境對人體健康的有利影響之一。
乳山市不靠海的北部地區,大多是山嶺起伏、植被茂密的地方,各種植物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而負氧離子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預防高血壓、氣喘、流感、失眠、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
近年來,乳山市投資數億元,植樹3千多萬株,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3%,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生態環境質量。
我們來看幾個自然環境與長壽密切相關的典型例子:
乳山市位于膠東半島的東南部,瀕臨黃海。乳山市最南端的海陽所鎮,又是一個向西南方向伸入黃海的小半島,三面環海、一面連陸,與內陸的連接部分僅有2公里多,總面積只有91平方公里,而它的海岸線卻有87公里長。就是這么一個居住了3萬人的小半島,1998年以來出過12位百歲老人,是乳山市出百歲老人最多的鎮。這個小半島,又分出兩個岬角,一個向南,一個向西。在向南的岬角上,有個杜家村,東面、西面都是海,這個大約有400戶人家的村子,出了3位百歲老人。在向西的岬角上,最西端是大乳山,在大乳山的東麓,去大乳山風景區的必經之路旁邊,有三個村子,分別叫西泓辛家、西泓趙家、西泓于家。它們連在一起,外人根本分不清是三個村,只以為是一個村?!般弊值谋玖x是“水深而廣的樣子”,這三個村的名字都冠以“西泓”兩字,一是因為它們在海陽所半島的西部,二因為它們南、北兩面都靠海。在“西泓”這個地方,最近3年就出了3位百歲老人。其中的西泓辛家村,有190戶,470人,有百歲老人1位,90歲以上老人9位,80歲以上老人20多位。有一對老夫妻,是現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于明初將軍的岳父母,年齡分別為97歲、94歲,老漢還能上山下地干活,腰腿一點毛病都沒有。2004年全村去世11人,其中3人在90歲以上。該村歷史上就有長壽現象,以前活到90多歲的人很多。60歲的村黨支部書記辛恕湖的曾祖父辛名山,60年前去世時,只差兩個鐘頭就100歲。海陽所鎮是乳山唯一的半島鎮,出的百歲老人最多;杜家與西泓,都是兩面靠海的村落,各出了3位百歲老人,在全市也是最多。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發生的,它充分說明自然環境與人的壽命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徐家鎮洋村,坐落于濱海平原地帶,到海邊的直線距離只有兩公里。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溫潤的海風把太平洋上空的清新空氣不斷地吹送到該村所在的平原上。村子周圍,除了樹林和苗圃,冬天到春天有綠色的麥田,夏天到秋天有玉米、蘆葦等構成的青紗帳。該村現在擁有兩位百歲老人,包括乳山市最年長的百歲老人單貞春。在以該村為圓心、以10公里為半徑的半圓形區域內,1998年以來出了18位百歲老人。
馮家鎮上口村,三年內出了兩位百歲老人,而且兩位百歲老人是親妯娌關系,并且都是革命烈士的母親。一個只有280戶人家的村子,接連出現兩位百歲老人,與其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該村坐落于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窄山谷之中,村子前、后、左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嶺,山谷的出口在西南面。村前、村后的山嶺之間,只有一箭之地。一條山澗,貼著村前的山根,繞著村子的前腳,蜿蜒向西南方向奔去。站在村子里舉目環顧,層巒疊嶂,滿目青翠。山上的樹木,大多為四季常青的馬尾松,間雜著柞樹和其他喬木、灌木。不足700人的村子,竟然擁有4000多畝這樣的山林,人均約6畝,是全市人均林、草植被面積的兩倍多,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必然是非常充足的。因為上游沒有村落,沒有污染源,村前的溪水清澈透亮,幾乎可以直接飲用。百歲老人于秀春的家,就在村子的最前邊。坐在老人家炕上,打開窗戶,眼前就是青山疊翠,耳畔則是溪水淙淙。在太平盛世,住在這樣優異的自然環境里,又有孝順的晚輩精心伺候,衣食無憂,怎么能不多活些年頭?
三、社會環境因素
人的長壽基因,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優異的自然環境,過去也存在。但為什么過去的百歲老人很少,而現在集中地大批涌現呢?這跟社會環境有關。在戰爭年代,人們倥傯惶遽,顛沛流離,活命都不容易,談何長壽?在經濟落后時期,物資短缺,食物匱乏,人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填飽肚子,哪敢奢望長壽?而只有在國家繁榮富強,外敵不敢入侵,內部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豐衣足食之后,人的壽命才會有顯著提高,百歲老人才能大量涌現。乳山市近年來百歲老人的迅速增多,正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表現。
四、家庭環境因素
有長壽基因,有好的自然環境,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有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經濟條件,如果再有好的家庭環境,就更容易實現長壽。人到了八九十歲,怎么說也是風燭殘年了,身體機能和生活能力大大降低,如果沒有人照顧生活起居,是很難闖過百歲大關的。而事實上,乳山的百歲老人們,家里往往有孝順的兒孫悉心照料。比如,南黃鎮上莊村百歲老人宋桂芝(女,生于1902年),六個子女中的五個分別居住在長春、沈陽、大連和西安,這五人中,除了年事已高的長子(84歲,1941年參軍,副師職離休干部)外,另外一個兒子、三個女兒輪流回來伺候老人,有時候兩三個人同時在家伺候。這四人當中,最小的現在63歲,最大的77歲,其中還有團職干部,但他們全然忘記自己也是老年人了,象做一項要求非常精細的工作一樣照顧母親。他們給母親制定了有規律的食譜,一天三頓飯吃什么,都科學搭配。上午和下午,還各吃一次水果。因為老人不喜歡吃菜,而喜歡吃肉,他們為了讓老人吃蔬菜,就經常包餃子。老人一頓只能吃6個餃子,他們也不厭其煩地包,幾乎天天中午都是餃子。老人的衣服和鋪蓋,都非常整潔,一點異味都沒有。老人本來已經糊涂好幾年了,按照常規,百歲老人只要腦子糊涂了,很快就會離世,但是四位退休老者硬是把母親伺候了四年。下初鎮百歲老人劉洪鳳(女,生于1906年),有一子一女,女兒已于8年前去世,老人與72歲的兒子和70歲的兒媳共同生活。去年5月,老人病危,不會吃飯,不會說話,后事都準備好了,但只要老人還有一口氣,兒、媳就全力救治,扳開她的嘴巴喂藥、喂飯。因為老人已經不會吞咽,藥和飯實際上是流進她的咽喉里的。街坊鄰居都勸老人的兒、媳放棄治療,但他們不聽,一直堅持了兩個多月,硬是把老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了。那之后好幾個月,老人仍然不能吃飯,只靠吃葡萄維持生命。雖然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好,但兒、孫們還是整箱整箱地買回葡萄給老人吃。直到現在,老人還是不能走路,并常年吃藥,生活全靠兒媳照料。老人喜歡吃什么,兒媳就毫不猶豫地買,并在家里常備。老人自己說:“兒媳婦照顧得好,愛吃的東西從來不斷頓,沒有了就買。”雖然老人以前的脾氣并不好,但兒媳婦嫁過來到現在已經51年了,從來沒跟婆婆吵過嘴。兒媳婦說,自己19歲就來到這個家里,現在已經70歲了,跟婆婆的感情比跟母親的感情都深厚了。再如乳山寨鎮百歲老人高書翠(女,生于1904年),十幾年前老伴去世后,她自己提出今后在三兒子家住;如果三兒子不同意,就自己單獨住。其原因,就是三兒媳最孝順。從那時到現在,老人一直住在三兒子家。老人直夸三兒媳隋玉仙待她好,每頓飯都端到炕上,伺候著她吃,而且經常做好飯給她吃。老人說,自己身子里沒有病,就是因為吃得好,三兒媳婦伺候得好。到街上溜達,兒媳婦都跟著,怕她摔著。要是兒媳伺候得不好,自己早就死了,哪能活這么大歲數。還說孫子、外孫也孝順,都常來送好吃的。老人的另一個兒子也由衷地贊嘆說,母親能活這么大歲數,多虧三嫂伺候得好
五、生活方式因素
社會科學里所說的生活方式,是指一定社會制度下社會群體及個人在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種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的總和。它包括勞動方式、消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道德價值觀念等。這是廣義的生活方式。本文所說的生活方式,是狹義的生活方式,僅指日常生活領域的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包括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方面。本文所說的百歲老人的生活方式,指的是一生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指晚年的生活方式。嚴格地說,精神心理因素也屬于生活方式的范疇,但為了強調一些新的發現,糾正以往一些研究文章里的錯誤觀點,本文將其另外單列一個條目。
飲食方面。人需要進食多種多樣的食物,以攝入比例適當的各種營養素。膳食的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都有損健康。乳山的百歲老人,全部出身于農村、漁村,僅有少數人晚年隨子女進城居住。他們平生的基本飲食結構,與所在地農民、漁民的飲食無異。糧食,以地瓜(甘薯)、玉米、小麥、大米等為主,小米、高粱、豆類等雜糧為輔。蔬菜,早年主要有蘿卜、白菜、土豆、茄子、辣椒、大蔥、韭菜、菠菜、豆角類、瓜類等,建國后增加了西紅柿、胡蘿卜、芹菜、洋蔥、卷心菜等。水果、干雜果,主要有蘋果、梨、桃、杏、葡萄、櫻桃、棗、柿子、板栗等。蛋白質類食物,以豬肉、禽蛋、海洋魚類、蝦類、貝類等為主。食用油,以花生油、豆油、豬油為主。絕大多數百歲老人,到晚年仍然跟家人一樣吃家常飯菜,不挑食,不過量。這種以糧食、蔬菜為主,以蛋白質為輔的典型東方式飲食方式,既可滿足身體的基本營養需要,又不會營養過剩,可以有效地預防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多年來有個觀點,認為糖對健康不利。有個獲得過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叫伊格納羅的外國科學家,2006年9月在北京演講時也說,甜食是不健康飲食,經常吃甜食會導致高血糖,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老年生活報》2006年9月8日第4版)。然而,乳山的百歲老人里,卻有多位喜歡吃糖的,甚至嗜糖如命,離了糖不行。最典型的是乳山寨鎮的百歲老人高書翠,她在飲食方面的最大特點是嗜糖,什么飯都要加糖,吃芋頭蘸糖,吃餑餑、饅頭也要蘸糖。老人吃糖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她4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在外教書,她就由祖父母照料。祖父是開糕點鋪的,做糕點用的糖,隨便她吃。老人吃了一百年糖,到現在還是身體硬朗,平時爭著干活,能搟餃子皮、燒火,還能使用手壓機井汲水。2004年春天淘麥子,老人壓了二三十桶水。最令人驚嘆的是她的記憶力,從4歲時母親去世到現在100多歲,所有的經歷都記得,大小事情都能娓娓道來。一家四代人的生日,都記得清清楚楚。年輕時聽過的“書段子”,至今還能復述,說起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午極鎮百歲老人張秀芝(女,生于1904年10月),每天以稀飯為主食,但稀飯里必須加糖。老人告訴孫子,自己就是吃白糖吃得頭不昏了。科學界早就證明糖有鎮靜作用,老人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下初鎮百歲老人劉洪鳳(女,生于1906年),即使吃饅頭、大米,也要用糖水泡著吃。乳山口鎮百歲老人姜玉英,自小愛吃甜食。乳山口鎮百歲老人于紹芹(男,生于1906年10月),愛吃甜食,常吃蜂蜜、白糖。馮家鎮百歲老人于秀春(女,生于1902年12月),也很喜歡吃糖,吃芋頭、米飯都需要糖。這些例子說明,即使糖對某些人的身體可能不利,但對另外的某些人可能是有益的,不可一概而論。
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這種中毒對人體每一器官系統均有損害,主要表現在消化和神經系統,對肝、腦損害較大。嗜酒者胃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肝炎、肝硬變及胰腺炎等癥的發病率很高。對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停藥綜合征(表現震顫、幻覺、癲癇和譫妄狀態),也可引起多發性神經炎等。大部分百歲老人都不喝酒,只有幾位百歲老人有少量喝酒的習慣。夏村鎮百歲老人于心丕(男,生于1902年2月),過去一天三頓喝酒,每頓喝不到一兩,2003年以后不喝了。乳山寨鎮于壽年(男,生于1904年2月),以前喝酒,一天三頓飯,每頓喝一小杯(約一兩半)白酒。100歲那年六月初六夜里,夢見一個人對他說:“你這么大年紀了,還喝什么酒?”他接著就把酒戒了。乳山寨鎮百歲老人董在水(男,生于1905年10月),中午、晚上每頓喝二兩白酒。乳山口鎮百歲老人于紹芹,如果喝酒,就喝一小盅,大約半兩。馮家鎮百歲老人袁夕喜(男,生于1906年1月),大部分時間不喝酒,有時候喝點白酒。
吸煙危害健康,這是世界公認的事實。乳山的百歲老人,絕大多數都不吸煙。有的以前吸過煙,后來戒掉了。至今仍吸煙的,只有兩人。乳山口鎮百歲老人于紹芹,年輕時抽過水煙,40多歲以后不抽了。居住在市區的百歲老人張春賢(男,生于1906年2月),以前抽煙,1974年因患闌尾炎住院手術,就把煙戒掉了。乳山寨鎮百歲老人董在水,至今吸煙,但吸得不多。徐家鎮百歲老人姜振芳(女,生于1906年2月),從年輕時就吸煙,現在一天一盒香煙還不夠。
運動方面。百歲老人基本上沒有為了鍛煉身體而特意去進行體育鍛煉的,對于他們來說,運動就等于勞動。這些老人,幾乎都是勞作一生的,勤勞是他們的本性,即使過了百歲也閑不住,沒有活干,也要找點事情做。勤勞作,起到了體育鍛煉的效果,使這些老人的身體保持著活力,器官的機能得到維持。乳山市最年長的百歲老人單貞春,我去看過十幾次,留在我腦海里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她與兒子、兒媳一起坐在院子里剝玉米、摘花生的形象。老人的兒子說,這都是老人主動干的,勞作一輩子,閑不住。夏村鎮的百歲老人于心丕,每次我們去看他,他不是在村外河邊割草,就是在菜園里干活。他割的草,在河堤上堆了好幾垛。實際上家里也不用他去干這些活,但他就是要去干。乳山寨鎮百歲老人董在水,在九十七八歲時還能挑近百斤的擔子,2003年還下地割麥子,2004年仍上山干活,現在還經常擦地板、打掃院子和門前街道,農忙季節干些剝玉米、摘花生之類的農活。2005年10月14日上午,沒有預約,我去看望他,他正在廚房里刮芋頭,已經刮了滿滿一大盆了。他的孫女介紹說,老人早飯后主動要求給他點活干,說閑著難受,就刮起了芋頭。2006年9月14日,又去探望他,他正在家用拖把擦地板。大孤山鎮百歲老人翟文學(男,生于1904年6月),堅持自己用桶提生活用水,不讓別人幫他。有一次女婿幫他提了一桶,被他狠狠批評了一頓。姐妹百歲老人中的妹妹王欽秀,眼睛因患白內障而基本看不清東西,只能看出物體的大體輪廓,但還是主動找活干。春天向兒媳要求剝花生種,秋天剝玉米、花生。兒媳不讓她干活,經常用東西把廂房的門堵上,但她竟摸索著把東西搬開,進去干活。城區街道百歲老人仇田云(女,生于1902年8月),因腿摔傷,16年不能走路,只能坐,但她手不閑住,去年縫了好多布老虎分給孫輩、重孫輩,還給重外孫女做了一個小枕頭,還經常畫畫、剪紙。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
作息方面。人的生活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律,睡眠不足,飲食無定時,身心就會處于緊張狀態,機體的適應能力就可能受到破壞,引起功能失調,甚至引起某些應激性的反應和疾病,如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患等。尤其是睡眠,如果長期缺乏,就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睡眠對身體的重要性,并留下了“不覓仙方覓睡方”的著名詩句,而現代都市人在生活習慣上最嚴重的通病恰恰就是睡眠不足。乳山的百歲老人們,卻無一例外地過著非常有規律的生活,按時進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特別是有非常充足的睡眠。最典型的是乳山口鎮百歲老人姜玉英,她的退休教師兒子杜林說,老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睡覺,困了就睡。晚上6點睡到早晨6點,而且不起夜,整夜仰臥,不翻身;上午睡一覺,下午睡一覺。杜林說,從他記事起,母親就是這么個睡眠習慣,而且睡覺時不做夢,不打呼嚕。
六、精神心理因素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對物質有著能動的反作用。因此,意識活動對于人體的生理活動有著一定的控制作用。科學發展提供的越來越多的事實也證明,人的心理過程一方面依賴于人體的生理過程,另一方面又積極地作用于人體的生理過程。這一規律也體現在百歲老人身上。
積極的生存欲望。大多數百歲老人,都有積極的生存欲望。他們不覺得自己老了,而是覺得應該繼續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乳山口鎮百歲老人姜玉英的兒子杜林說,老人從來不提“死”字,不琢磨和討論“死”的問題,而是認真仔細地活著,飲食、睡眠、衛生一點也不馬虎。城區街道百歲老人王欽秀,眼睛患有白內障。她98歲那年,聽到村里廣播說政府有關部門出資金給白內障患者免費做手術,讓患有白內障的村民報名,她馬上就讓兒子帶她去報名。兒子和村干部都勸她說,這么大年齡了,不能做手術,但她不信,堅決要去參加體檢。直到給她檢查的醫生說這么大年齡不能做手術了,她才信了。海陽所鎮姜格村已故百歲老人宋敬五(女,生于1898年2月),在103歲的時候,腿腳不太靈便了,我們去送長壽補貼金,她認真地問:“我的腿不好,你們不給我治治嗎?”這些事情,說明這些老人都有著積極生存的欲望。
好奇心。百歲老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飯睡覺,他們往往很關心周圍的事情。海陽所鎮西泓辛家村百歲老人趙允梅(女,生于1903年9月),平時不讓兒子給她關街門,以便她坐在家中炕頭上能觀察外面的情況。她非常關心村里的事情,經常扯住村黨支部書記問這問那,沒完沒了。村黨支部書記辛恕湖說,如果有急事要去辦,就得繞道走,不敢從她門前經過,怕被她扯住脫不了身。下初鎮百歲老人張秀鳳(女,生于1906年4月),喜歡打聽事情,有什么事情不明白,一定要打聽清楚。
精神寄托或心理負擔。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沒有心事才能長壽。而實際上,大多數百歲老人心里都有常常牽掛的事情,甚至是心理負擔。在我掌握比較詳細情況的45百歲老人中,有30人有子女生活在外地,有的甚至有多名子女在外地。例如,南黃鎮上莊村百歲老人宋桂芝,六個子女中的五個分別在長春、沈陽、大連和西安。育黎鎮城陰村百歲老人王錦紋,有四子四女,次子在陜西漢中,三子在煙臺,四子在青州,次女在西安,三女、四女在淄博,只有長子、長女在農村。海陽所鎮百歲老人宋趙氏(女,生于1905年9月),有五子一女,長子早逝,次子、三子、四子都在吉林省白山市。還有3位老人,各有一個兒子是革命烈士。對遠在他鄉的子女的時刻牽掛,對犧牲的兒子的日夜思念,成為一種精神寄托。這種精神寄托,也是支撐生命的精神力量。還有一些百歲老人,有著放不下的心事。有5位百歲老人,家里有終身未娶的兒子,小的六十多歲,大的有八十多歲。這種放不下的心事,必定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然而,這種負擔也可以轉化為支撐著老人活下去的力量。
性格與脾氣。傳統的觀點認為,只有好脾氣的人才能長壽。齊伯力編寫的《健康與長壽》一書里也說:“據有關部門調查,很多高壽老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習慣,但有兩條是一致的:(1)心胸開闊,性格溫和,心地善良。(2)愛勞動,愛運動。”我的調查研究結果證明,愛勞動、愛運動這一條是正確的,前一條卻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多年來見到的研究百歲老人的文章,在談到性格或脾氣時,作者往往只看到百歲老人當前的狀況,而沒有深究其一生的實際情況。人過了百歲,大多慈眉善目,生人看上去,都會覺得是好脾氣。于是,很多人就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表面的觀點看問題,主觀地認為這些老人都是性格溫和、與世無爭的。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錯誤,當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我掌握詳細資料的45位百歲老人中,其子孫說脾氣好的,有11人;其子孫明確說脾氣不好,甚至是脾氣非常暴躁,讓人一提起來就搖頭的,有13人;其余的21人,是脾氣一般的,或者是其子孫也說不清是好脾氣還是壞脾氣的,而這說不清的部分里,往往是壞脾氣,其晚輩不愿或不便明說而已。壞脾氣的典型例子有很多,為了醒目起見,在下面另起段落列舉幾例。
乳山河流域某鎮有一位女性百歲老人,當我問及她的脾氣時,她60多歲的兒子當即露出痛苦的表情,說:“錐格錐格的!”當地方言里,用“錐”字來形容天氣非常寒冷或人的脾氣極端厲害,就像錐子扎的一樣。“格”字是當地方言里的虛詞,用來起強調作用。“錐格錐格的”亦作“錐兒錐兒的”。老人的兒子還說,從他記事起,母親跟父親就天天吵架,直吵到1976年父親去世。母親對子女也非常厲害,孩子都怕她怕得要命。這幾年,脾氣才好了一點,但還是經常發火。
東南沿海某鎮一位女性百歲老人,頭腦清楚,身體結實,但脾氣暴躁,性格倔犟。一提到脾氣,老人的兒媳婦倒吸一口冷氣:“哎呀媽呀,說火就火呀!”給她過生日,她埋怨沒提前一天告訴她,就大發一通脾氣,拒絕參加壽宴。生氣的時候,兒、媳用機井汲的水,她不用,自己汲;給她好吃的東西,也堅決不要。
《中國大百科全書》里說:“克服不良情緒是自我保健的主要內容。不良情緒主要是指壓抑情緒和緊張情緒。壓抑與高血壓、腫瘤、精神病等密切相關?!蹦切┏0l脾氣的百歲老人,實際上正是在釋放自己的壓抑或緊張情緒。這樣,雖然可能給別人帶來壓抑或緊張,但他們自己卻得到了放松,這對他們自身的健康來說,應該不是壞事。近期有報道說:“最近美國科學家所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當人感到氣憤而想發脾氣時,如果能夠及時宣泄出來,會有利于自己的身體,也會給長壽帶來機會。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不愿意宣泄自己不滿情緒或喜歡抑制憤怒的人,容易縮短自己的壽命。研究結果還顯示,那些活得長的研究對象基本上都屬于‘有脾氣則發’的類型?!?《中國老年報》2006年4月4日第3版)這與我多年來的調查結論是不謀而合的。這充分證明了只有性格溫和的人才能長壽的觀念的謬誤性。
七、幾點思考和建議
優秀的遺傳基因,是長壽的內因;優異的自然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適當的生活方式、積極的生活態度等,是長壽的外因。內因是長壽的根據,外因是長壽的必備條件。在長壽的諸多因素之中,優異的自然環境,是乳山市百歲老人大量涌現的關鍵。因為長壽基因、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適當的生活方式、積極的生活態度等,不是乳山所特有的,其他地區也可以擁有,而唯獨優異的自然環境,是乳山的強項,也是絕大部分地區所無法企及的。…………